日前,美韩会晤结束。辞别特朗普后,8月26日,李在明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演讲时公开说了一段令人意外的话。 李在明的演讲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韩国会尽量不再与中国产生联系;二是韩国永远不会做出违逆美国的决定;三是韩国会跟随美国一起围堵中国。 这三点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那就是:“韩国不能再继续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老路了。” 不过李在明的话也没说死,他留了一个活口。演讲中李在明说:“韩国和中国因为地理上离得近,只能尽量处理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关系。”
对于李在明的表态,我们的反应异常冷静。8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说:“希望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这句话听起来平和,但分量不轻,尤其是最后的四个字相向而行。 从“平衡手”到“选边站”:李在明的政治算计
熟悉韩国政治的人都知道,李在明的政治底色本不是亲美强硬派。这位从城南市市长一路走到青瓦台的总统,早年以人权律师身份出道,曾公开反对萨德部署,主张对美“收回作战指挥权”,是韩国政坛出了名的“均衡外交”倡导者。但2025年8月的这场演讲,却让他彻底撕掉了“平衡手”的标签。 这种转变背后,是韩国面临的复杂内外压力。从外部看,美韩“自由护盾-2025”联合军演刚刚落幕,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军演首次引入“全域作战”理念,美军“文森”号航母、战略核潜艇悉数登场,甚至演练了“对假想敌实施惩戒性打击”的科目。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美国把韩国绑上“印太战略”战车的关键一步。李在明那句“永远不会做出违逆美国的决定”,更像是对这场军演的“投名状”。 从内部看,韩国政坛的保守势力一直对李在明的“对华温和”颇有微词。2025年他竞选总统期间,就因“亲中”标签遭到对手攻击。如今刚上任不久,急需通过强化美韩同盟巩固支持基础。但这种政治算计,却与韩国的经济现实严重脱节。
要知道,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因美国对华限制暴跌56%,而中国连续21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其外贸总额的21%。李在明喊着“摆脱对华经济依赖”,却忘了韩国经济的半条命还攥在中国市场手里。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李在明发表对华强硬言论的前一天,他派出的特使团刚在北京递上亲笔信,信中明确表示“愿同中方一道充实韩中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与其说是外交手腕,不如说是骑虎难下的无奈——既想讨好美国拿安全保障,又不敢真得罪中国断了财路。 地理宿命与利益捆绑:“活口”里的生存逻辑 李在明演讲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句“地理上离得近,只能尽量处理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关系”。这句看似不经意的“活口”,恰恰暴露了韩国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
就像邻居家的大门总不能砌死,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从来不是政治口号能隔断的。 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这个数字背后,是三星电子在中国300多家供应链企业,是现代汽车年销百万辆的在华工厂,是韩国餐桌上每三棵白菜就有一棵来自山东的民生刚需。 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半导体到汽车,从电池到电子电器,要么依赖中国的原材料,要么依赖中国的市场,这种深度捆绑不是“尽量不产生联系”就能切割的。
吉林省的中韩经贸交流会上,韩国商协会代表的发言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纷纷呼吁“加深经贸合作”,因为吉林省的韩资企业数量已占全省外资企业第二,合作领域从汽车零部件到生物医药应有尽有。 这些企业不会因为总统的一句演讲就撤离中国市场,毕竟商业的本质是逐利,而中国市场能给的,美国给不了。 韩国国内对此也并非铁板一块。“自由护盾”军演期间,数千民众在美国军营前抗议,韩媒直言韩国成了“美国及北约的马前卒”。韩国工商团体更是多次游说政府,警告“对华强硬将重创出口”。
李在明不可能听不到这些声音,那句“不可避免关系”的表态,既是给中国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后路——真把对华关系搞僵了,韩国经济扛不住,他的总统宝座也坐不稳。 说到底,韩国的困境在于想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老路,却发现这条路越来越窄。
美国要的是韩国选边站队当炮灰,中国要的是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而韩国夹在中间,既舍不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又放不下中国的“经济大蛋糕”,只能在演讲里玩文字游戏,搞这种自欺欺人的平衡术。 “相向而行”的外交密码:中方的底线与智慧 面对李在明的表态,中国外交部那句“希望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意。在外交语境里,“相向而行”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明确传递“你若前进我便前进,你若后退我难配合”的信号。这四个字既给了韩国台阶,也划清了中方底线。
从历史看,“相向而行”是中国处理复杂双边关系的常用智慧。当年朝美对峙,中方就用这四个字推动双方对话协商。 如今用在中韩关系上,意思再明确不过:中韩关系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但如果韩国单方面倒向美国,损害中国利益,那合作就无从谈起。 这种表态比疾言厉色的指责更有力量,既展现了大国气度,又点明了利害关系。
李在明政府要是真敢跟着美国围堵中国,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企业的利益。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在中国有巨额投资,现代汽车更是把中国当成最大海外市场,这些企业的游说力量,足以让韩国政府掂量后果。
更重要的是,“相向而行”暗含对韩国战略自主的期待。中国从不反对韩国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但反对韩国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棋子。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说“外交要为国民利益服务”,李在明作为卢武铉的追随者,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中方的回应,既是提醒也是机会——只要韩国坚持互利共赢,不做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事,中韩关系就有转圜余地。
回望中韩建交33年,关系起起落落,但互利共赢的主线从未变过。李在明政府的表态或许能讨好美国一时,但改变不了中韩“搬不走的邻居”这一地理现实,也改变不了经贸利益深度捆绑的经济规律。 中方那句“相向而行”,既是对当前局势的定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毕竟,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能共赢,这个道理对中韩适用,对任何国家都适用。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外交部回应李在明对中韩、美韩关系表态:望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观察者网——李在明:韩国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路线
股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