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打砖让月球建房成为可能、量子密话密信等“黑科技”走进生活、依托“人造太阳”探索“终极能源”、自研图像生成大模型秒生逼真视频……记者连日在安徽采访,仿佛置身未来,超前、烧脑、科技感强,令人震撼!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未来产业在安徽崛起并非偶然。这里既有科研实力雄厚的先天优势,更有前瞻探索持续付出的后天努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坐稳“冷板凳”潜心搞科研,孕育出苗壮根深的未来产业。同时,安徽坚持建立健全企业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协同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形成“科学—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安徽加快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已形成政策引领、资本赋能、企业落地的“黄金闭环”。一大批未来产业相关企业扎根安徽,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安徽量子企业,创新成果涌现。“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中电信量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品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企业的视角和科学家有所不同,科学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创性,企业则更关注应用,跟着市场走。”目前,该企业推出的量子密话密信等产品,用户规模将近600万,服务单位超3000家。
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新“风口”。目前,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去年,科大讯飞获近10年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大讯飞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说:“在技术领域,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同时,企业通过“AI+教育”“AI+医疗”等强化应用场景创新,为产业赋能、惠及民生。
“科技创新的着眼点应该是创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福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指出,需加快打通实验室与产业端的通道,让科技成果加快商业化落地应用。
为促进未来产业新赛道中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安徽很多企业都重视“沿途下蛋”,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BEST项目部副部长杨庆喜解释说,“沿途下蛋”就是指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这些成果通过二次开发应用到新领域,实现其产业化。
智象未来(合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提出,目前的大模型创业需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商业化。今年上半年,企业自主研发的HiDream—I1模型,开源24小时内就登顶全球权威榜单,在图像质量、语义理解、艺术表现三大维度刷新行业纪录。
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窝蜂”?安徽的探索和实践带给记者很多启发。顶层设计上,安徽省系统规划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场景落地等方向,印发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7+N”领域实行细分赛道“一业一策”。
实践中,很多地区也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布局或创新发展。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最早服务于家用冰箱的民营企业,如今是特种电磁线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秦兵透露,目前研发的新产品可用于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安徽实现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正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以创新赢得未来。
股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