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3年,唐太宗的最小弟弟滕王李元婴来到了洪州,并在此兴建了那座载入史册的滕王阁。这个举动不仅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也促成了王勃为之创作《滕王阁序》一文。然而,这位“滕王”李元婴并非历史上常见的英明人物,而更像是个花花公子。他从不顾及家族的期望,纵情享乐,甚至连兄长和侄子都对他失望透顶。但尽管如此,李元婴依然用他独特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一笔,至今仍为后人传颂,甚至鲁迅也称他为“祖国的瑰宝”。他究竟做了什么,能够赢得如此殊荣呢?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出生时李渊已经退位,地位颇为尴尬。李渊自身处境十分复杂,李元婴的出生显得尤为不合时宜,毕竟,谁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着再生孩子?而且,这对于李元婴的兄长李世民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麻烦。尽管如此,李渊没多久便去世,李元婴的尴尬处境也随之改变。五六岁时,李元婴便由年长的哥哥李世民照顾,李世民对弟弟的纵容,实际上使得李元婴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李世民年长李元婴不少,因此他对李元婴的关照更像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护,尤其在李元婴无法继承帝位的情况下,这种宽容并未受到过多限制。李元婴虽不具备任何政治才能,但在李世民的庇护下,他的生活依然过得十分舒适。
展开剩余73%李元婴的封地原本在山东滕州,唐太宗显然对这个弟弟的照顾不小,滕州物产丰富,民众众多,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对于李元婴来说,滕州既能保障他舒适的生活,又因其远离政治中心,给予他完全的自由。他没有任何政治责任的负担,所以下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享乐人生。李元婴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修建起了滕王阁。滕王阁一建成,便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座阁楼宏伟壮丽,气势非凡,充满了盛世气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建一座如此奢华的楼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富,还不具实际用途,实在是奢侈浪费。尽管面对着外界的非议,李元婴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最在乎的,始终是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适,毕竟他在朝廷上并无实权,若连生活都不如意,那他的封号岂不是毫无意义?
在他继续过着豪华生活的同时,这种奢华也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关注。唐高宗继位后,正值需要树立威信之时,李元婴的行为成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尤其是他那不时传来的批评声。李元婴虽然是高宗的叔叔,但实际上比李高宗年长,两人并无深厚的亲情,这使得李元婴很快成了皇帝发泄怒火的对象。最终,唐高宗下令将他从滕州撤离,令他贬往苏州担任刺史。苏州在当时虽未如宋明时期那样繁荣,但却不是一个完全贫困落后的地方,足以体现高宗的惩罚之意。然而,李元婴在苏州的日子并不长,几个月后,他又被调至洪州,担任都督。洪州不仅经济发展较好,且自然风光优美,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李元婴来到洪州后,依然没有收敛,再次开始了他的建筑计划。
在洪州,李元婴又一次动用了大量的资源,修建了第二座滕王阁,这座阁楼才是真正令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地方。虽然滕王阁经过修缮,但其原貌依旧令人惊叹。显然,李元婴在建设滕王阁时积累了经验,这座新的滕王阁更加华丽宏伟。然而,这样的奢侈无疑引来了更多的批评声,尤其是李元婴的声名已经有了“前科”,这一行为无疑再次引起了官员和百姓的愤慨。仅仅十年后,李元婴的生活再度遭到唐高宗的调整,他被再次贬职,这次被派往四川的隆州当刺史。隆州虽然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经济较为繁荣,但由于山高皇帝远,李治对于李元婴的管辖显得不再那么紧密。李元婴在这里的生活较为安逸,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奢华嗜好,继续修建宫观和亭台楼阁,安享晚年。
史书对李元婴的评价,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极为负面,认为他整日沉迷享乐,不问政事。然而,李元婴作为一位几乎未曾参与政治的王爷,他的一生当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无能。他的建筑爱好展现了他对美学的独到理解,李元婴显然是一个喜爱风花雪月的人,具有相当高的审美水准。唐代的《历代名画记》便提到李元婴“亦善画”,可见他在绘画上的造诣。更为重要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画断》明确记载了李元婴擅长画蝴蝶,称其“工于蛱蝶”。这使得李元婴的蝴蝶画在民间声誉日益传开,形成了“滕派蝶画”的传统,甚至延续至今。鲁迅也曾对“滕派蝶画”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缺门、独门、冷门,是祖国的瑰宝”。虽然李元婴在政治上并无显赫成就,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无疑为他赢得了不小的荣誉,甚至成为了后世美学的一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股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