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我站在了赣江岸边,夜晚江风吹拂,我看到不远处那座人间仙境似的楼阁,在夜幕下霓虹闪烁,光影交错,如梦似幻。
唐朝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让我对古城南昌的滕王阁神往多年。想象过无数次与它相见的情景,却没料到会是眼前这样一番景致。
滕王阁临江而立,与粼粼江水交相辉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通体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的飞檐在月光下勾勒出优美的轮廓,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江风轻拂,阁楼上的灯笼随风摇曳,夜晚的灯光将它衬托得美轮美奂。我站在那里傻了,想到上一次出现这种情景,是我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仰头看到圣家大教堂的表情。
华灯初上的滕王阁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与水中的倒影热烈共舞。
夜游滕王阁。虽然此趟没赶上滕王阁上演的灯光秀,但它的美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在这里拍照,不仅定格美景,更留住了那一刻心灵的颤动。
我们用手机拍了滕王阁各个角度的夜景,但从画面的实际效果看,都不能拍出滕王阁的美丽之万一。我久久徘徊在楼阁下,背诵《滕王阁序》、拍古装照、打卡留印、买扇题词……对滕王阁极尽亲近之能事,仿佛一个男子一下子遇到了他心仪已久的女人,不知要怎样才能讨得她的欢心。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篇《滕王阁序》,我舅舅当年能倒背如流,而我和老公背了三个月也没能背完整。
我终于来了。来了才知道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究竟有多美。《滕王阁序》是骈文艺术的巅峰之作,全文773字,字字珠玑,有40个成语,譬如物华天宝、飞阁流丹等;有16个金句,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等。尤其是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营造出一种恢弘而静谧的意境之美。阁因《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
一个王勃养活一座城,或者说一篇千古骈文养活一方百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见夜已深,江面游轮翩然驶过,滕王阁周围依然游人如织。千年以后的老百姓依然在享受他的才华带来的福祉。
依栏远眺,对岸灯火通明,江面不时有游轮缓缓驶过。想象站在游轮的甲板上,从赣江远眺滕王阁,一定也是美不胜收。据说赣江夜景拍成的微电影,获得过一个世界大奖,我认为这个奖绝对有这篇《滕王阁序》的功劳。
而白天的滕王阁,又是另一番景致。
古色古香的楼阁,飞檐斗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拾阶而上,门口的两根柱子上,是毛泽东挥毫所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奠定了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楼阁从宴乐场升华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殿堂。滕王阁内,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每一处都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我漫步在滕王阁里,久久不愿归去。
来了才知道,《滕王阁序》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来了才知道,王勃的绝世奇才有多牛。六岁即善辞章,他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极致;九岁通六经,开始在大唐的文学江湖上发出耀眼的光芒。14岁就上书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弊,宰相读罢大呼神童。16岁文字惊动唐高宗,成为朝廷最年少命官,年纪轻轻已经站在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前途犹如探照灯,光芒耀眼。
来了才知道,王勃的命运竟如此跌宕。18岁因一篇斗鸡檄文,被唐高宗逐出长安,让他在青云直上的路上来了个急刹车,还连带了父亲被贬交趾。26岁写下名震天下的《滕王阁序》,千古奇文横空出世,把汉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也迎来他人生中真正的巅峰时刻。27岁探望被自己坑惨了的父亲,归途中却不幸溺水而亡。一部《滕王阁序》展现了王勃的绝世才华,也暗喻了天才的陨落。
来了才知道,滕王阁是如何饱经沧桑。楼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历经28次毁坏,又29次重建,现存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还跟建筑大师梁思成有关,是梁思成为其注入了宋代建筑精髓,朱赤扶栏与碧色琉璃瓦,构成了宋代建筑美学的经典之作。
来了才知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站在王勃伫立过的滕王阁最高处,曾经吹过他的风,如今也吹过我。
股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